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,婴儿和学步儿用眼、耳、手和其他感官进行“思维”,他们还不能在头脑里进行很多活动。
那大人的“做”就显得尤其重要了。
如果孩子爱打人,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:“打人很疼,你可以摸哦。”然后让他在我们大人的脸上摸一摸;
如果孩子爱扔玩具,捡起他的玩具说一句:“这个不是扔的,还可以这样玩。”然后展示一些玩具炫酷的玩法,他一定能被吸引目光。
记得宁宁2岁2个月的时候,非要自己刷牙,刷完以后,还拿牙刷去刷水池。
有洁癖的拍爸看到,差点跳起来,赶紧上前去抢救牙刷:“这个是刷牙的,不是刷水池的!刷水池好脏的啊……”
可能是宁宁感觉到拍爸的紧张,竟然拽着牙刷就是死不放手,还“啊”地尖叫起来。
如果这时候我也动手去抢,场面不堪设想,我急中生智操起放在水池一旁的大刷子来刷水池说:“这个才是刷水池的,也好好玩哦。”
宁宁立马把牙刷放了,去抢我的大刷子,我乖乖让给她,这才把亲子冲突光速扼杀在摇篮里。
有时候就算是讲几句简短的道理,但还是不如给孩子替代方案来得有用。
每当想要对这些还不满3岁的小豆包说“不”时,我脑海里渐渐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——我做点什么,能让她合作,而不是先开口嚷嚷。
这样也能让我说的话尽量简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