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,自觉的行动,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实现。
家长应该相信,孩子的学习自觉性通过父母的培养也一定能实现。
孩子放学回家,说老师让他们做一个手工,比如学习了“茄子”这个字,老师让孩子用折纸剪个茄子的样子。
孩子一个劲地说她不会,我知道,她又要依赖我,于是,我也坚持说自己不会。孩子一听妈妈也不会,她直接急哭了。
我说你哭也没有用的,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做,妈妈在边上帮你想才行。
孩子起初只是哭,不动手,而我也装着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。她看不到希望后,无奈地拿出纸、笔、剪刀来。
看她开始做,我就到旁边关注她。她画不好茄子的模样,我跟她一起想办法,最后她把折纸盖在书上的茄子图形上画。她画好后剪不好,我鼓励她继续画,再继续剪。
因为一遍遍又画又剪,女儿的嘴巴撅的老高,可我也强忍着不插手。这样几次后,女儿的手工做业不再依赖于我,而且自己越做越熟练。
看来这个方法很有效后,我又如法炮制般应用在孩子的功课上。作文不会写,她哭丧着脸来问我,我说妈妈可以指点你,但妈妈自己也不太会写。几次试探无果后,她也就会自己动笔,而我等她写完后,给她提点自己的意见,让她参考修改。
以此为例,语文数学我全是这种方法,孩子由起初的严重依赖慢慢变成了自主完成,进而在功课上有了上进心,开始主动思考。而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前进。
在孩子的一系列变化中,我有了五点心得体会。
一、父母一定要舍的孩子吃苦
如果孩子不想自己完成作业,一哭一闹你就心软,那孩子永远学不会自觉。
他要哭你就让他哭,他要闹你就让他闹,他再哭再闹,心里也是记挂作业的,因为第二天老师首先会问他的罪。所以说,他比你还着急于作业的完成问题。
二、父母要有耐心陪孩子解题
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在一般情况下,7–10岁儿童连续保持注意力为20分钟,10–12岁约25分钟,12岁以上约30分钟。也就是说,孩子对一件事的连续注意力最多不超过30分钟。
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时间短,所以他做作业自然会虎头蛇尾,错误满篇。但是,孩子注意力不长,没有耐心,相反父母一定要十分有耐心。
等孩子为了完成任务,把错误满篇的作业拿来让你签字时,你一定要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,然后用笔画出错误之处,再让他去仔细改,如若不改,父母的大名就不签。
等他改过两三次后,你再给他讲解错题,这时你不用怀疑他的大脑没有开动,因为经过你几次逼上梁山,相信那些题他已熟知在胸。你一步一步地讲解给他听,说出他做错的原因,这样孩子就会记住。
三、不要轻易给孩子报基础课程辅导班
不是说辅导班不好,确实有些孩子进了辅导班后成绩有长进,可这只是针对于本身学习好、学习自觉性强的孩子,如果你把一个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孩子放在辅导班里,我相信大多数父母会心疼花的钱与自己想像的效果不一样。
让孩子轻易进辅导班,你只是提醒孩子有另外一位老师帮你来完成作业。你想一下,家里只有一个学习不自觉的孩子你都感觉自己应付不来,就算老师再有专业知识,再懂儿童心理学,可他也需要面对几十个孩子,他不可能盯着你家孩子不放,来培养他的学习自觉性。所以说,让孩子进辅导班对改变孩子在学习上的依赖思想没有多大作用。
四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
哈佛大学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,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: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,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:1,犯罪率为1:10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、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这一点,我们家长要认识到位。
吃饭时,让孩子自己拿筷子和碗,让他自己夹爱吃的菜,饭后有时间让他帮助家长扫扫地抹抹桌子。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,让他不要凡事都要靠别人。如果生活中的好习惯养成,潜意识中他也会应用在学习上。
五、父母给孩子多做榜样
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,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,童年时代由谁带路,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,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父母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,父母的人生态度、做人做事的品格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。
作为孩子的父母每天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,如果你把这些事情推诿、拖沓以及应付,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会像你一样,所谓“孩子是父母的影子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因此,父母首先应该是孩子的表率——做事要有自觉性,这样才能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