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完美的事≠不好的孩子
布芮妮·布朗博士曾在《脆弱的力量》一书中,提到自己与女儿的尴尬经历。
她带着8岁的女儿买鞋,商场正巧在播放一首流行歌曲,女儿听着听着,竟当场跳起舞来。
周围的顾客都停下来盯着看,可大家的表情并不是欣赏,而是一种替她感到难为情的样子。
这些指指点点,让女儿在那一刻僵着身体,她一动不动、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。
布朗表示,当时她非常羞愧,觉得是女儿不对,不该在公众场合做这种奇怪的事。
可看到女儿求助的眼神,她突然意识到,如果现在斥责孩子,就等于是采用背叛孩子的方法,来拯救自己。
最后她说:「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也加进去呀。」
听到这句话,女儿继续开心地跳起舞,她则在一旁用心地欣赏完这段即兴表演。
如果我们无法容许孩子表现真实的自己,可能会让孩子自我否定,陷入抑郁和沮丧。
而这,正是羞耻感的可怕之处:无法正视不足,也无法看到长处。
因此,布朗后来在书中写到:「感谢上帝,当时我不是如此反应。」
教育学家拿破仑·希尔认为,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,而父母却总是盯着缺点。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,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。其实,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,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。
看过一个视频,妈妈来接孩子放学时发现,孩子白净的校服上沾满了泥巴。
她立即变了脸色,嫌弃又生气地说:
「你知道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,对吧?」
「你怎么回事?怎么会弄得这么脏?」
「我的天哪,你也太脏了吧!」
甚至无语到不愿碰孩子:「弄这么脏,你自己洗干净啦。」
妈妈们认为,孩子这样子,肯定是调皮捣蛋了。
但实际上,这些孩子全部都被评为「今日好学生」。
原来,环卫爷爷推着花盆的小车倒了,经过的孩子,第一反应都是上前帮忙。
他们把满是泥土的花盆,抱在怀里,搬运过程中没有丝毫犹豫。
俗话说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
遇事,先不要急着骂孩子,说不定结果,会出乎你的意料。
更何况,即使孩子的行为存在问题,也不代表,孩子本身有问题。
我们不小心推开的,或许是一颗善良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