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幼儿心理的同行朋友和我分享了一个故事。
她说她们幼儿园接收了一位孩子,相比起同龄段的孩子而言,这个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慢,他有个口头禅,“我还小,不行的”。
吃午餐的时候,老师会鼓励每个孩子自己收拾好餐具,把餐具统一放到回收处。其实很简单,只是个餐盘勺子,孩子们都可以拿起来。但这个孩子会对老师说,“我还小,不会收拾。”于是,他就不收拾。
午休起床后,学校会鼓励孩子自己叠好被子,过程也不复杂,也并非要求孩子要叠得多好多整齐,不过是希望可以培养孩子自主自理的态度。这个孩子依然会对老师说,“我还小,不行的。”于是,他也不参与。
甚至,有些户外活动和游戏,他也会拒绝参加。
学校的老师有过一次和家长的会谈,才了解到,孩子出生的时候黄疸腹泻,一直以来免疫力都比较差,所以在家里是手心里的宝。捧在手里怕飞了,含在嘴里怕融了,什么都不让孩子做。
而他们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还小。”孩子慢慢的就认同了这句话。
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很多本该可以做的、懂得做的、会做的事情,孩子从被动的不能参与,变成主动的不愿参与、不敢参与。
怎么办?
朋友说,对于孩子,他们也会对孩子发出这样的暗示:你行的。
她们的幼儿园不大,班里的孩子都是混龄的,她把每个孩子的年龄进行排序,然后在班里和孩子玩年龄的游戏。
这个游戏的目的,是让那个孩子知道,他的确还不大,班里有比他大的孩子,但他也不是最小的,因为班里有比他更小的孩子。
当有了参照物之后,看到比自己还小的小朋友都可以做的事情,这个孩子的认知就开始改变了,原来“我还小”的理由,似乎在这个游戏中玩不下去了。老师也在游戏中不断的鼓励孩子,才让孩子慢慢找回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