②『重视“秩序敏感期”』
作者经过对0-6岁孩子的仔细观察,发现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年里,很多时候都会出乎意料地哭泣,并且大人们的安抚对他们无济于事;那些3-4岁的孩子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把小东西放回应该放的位置上,反之,物品放置凌乱,没有秩序,就会哭闹不安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他们进入了秩序敏感期——在此期间,孩子需要的是,就算闭着眼睛也能轻易地找到他熟悉的东西的感觉,在这种有序的环境里生活,他们会感到平静和快乐。那怎么识别孩子的行为正处于这种秩序敏感期呢?
可以从场所、位置、空间、时间、顺序、所有物、约定、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辨别。比如,餐桌上,孩子执意要大人按以前的顺序坐,这是对外在的秩序有“顺序”的要求;新到的儿童床比之前的少了一个护栏,孩子因此哭闹不停,这是对“习惯”的要求……
因此,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,同时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,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、房间、看护人等等。
③『弄清“搞破坏”的目的』
现实生活中,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:孩子一旦得到了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,就会丢掉或弄坏这些东西。似乎孩子的占有欲和破坏欲是相伴相生的。这种无厘头的“恶作剧”常常令我们费解不已。
能否把孩子内心深处的美好发掘出来,而不局限在占有物体本身呢?以保护花草昆虫为例,成人较普遍的做法是呵斥孩子,让其爱护而非破坏伤害,但收效甚微。高明的做法是,向孩子介绍植物或昆虫的名称、成长过程以及和同类的区别,将孩子的兴趣集中在自然界奇妙的事物上,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植物或昆虫,以取代破坏或伤害——孩子需要的不是物体本身,而是对物体的深入了解。
了解孩子的行为并在关键时刻加以引导,能帮助孩子开发并完善其心智,使其更加热爱环境与生活,成功地过渡到下个成长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