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尼亚之行的一天,我们在博格利亚湖看火烈鸟(看的是小红鹳,体型比较小)。
科考营有个在加拿大读大一的大姐姐,迎面走过来,跟我“吐槽”:“刚刚旁边几个妈妈在批评我的衣服,说怎么穿成这样啥啥啥的。”
我故作轻松地安慰她:“别放在心上,自己开心就好。”
但其实,听到她说“没关系,只是有些不理解,她们为什么这么做,估计,她们以为我听不懂中文(她看上去很像ABC)”,我才放心。
“没关系,总有人缺乏个人边界感,随意踏入别人的领地。但好在,你守住了自己的边界,没有受到她们的负面影响”,我拍了拍她的肩膀。
01 边界感是个半新不旧的词
“边界感”这个词,大家一定不陌生,常常会在“探讨”婆媳关系的文章里看到。
说起来,它算是个“半新不旧”的词。
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家庭才是基本社会单位,个人只是家庭的组成部分。脱离了家庭的个体,是不完整的。
所以,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谈“个人边界”,是件“匪夷所思”的事情。不是说,那时候的人们没有“边界感”,他们当然也有,只是更关注的是“家庭边界”。
只是时代变了,我们的思维和认知也跟着变了。特别受西方独立思想的影响,我们正在努力摆脱家庭的“捆绑”,对个人边界的诉求越来越强烈。
我们不再接受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,不再愿意婚后还和父母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,甚至有些人觉得应该改变千百年来赡养老人的方式…….
当然,个人边界意识的提升不限于家庭,已经延伸到生活、工作的方方面。
今天,我们就来说说,既然我们已经普遍接受了“个人边界”这个新社会规则,怎么教孩子建立和守住自己的自我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