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有很多家长——包括十几年前我亲爱的爹妈——都有过这样的思维:
我的孩子本是优秀的,懂事的,活泼的,可万恶的网络游戏攻破了我家宝贝脆弱的心理防线,一举俘虏了宝贝的灵魂,让我家宝贝成为了不优秀的、不懂事的、不活泼的孩子,作为家长,要和网络游戏不共戴天。
我私下把这种思维称作“狐狸精逻辑”。
如同于传统礼教对女性的人格践踏:
一个男人本该是优秀的,懂事的,神武的,可万恶的女人像狐狸精一样,用妖艳和魅惑使男人脆弱,糊涂,无耻,懒惰。每当历史的节点,总会有一个可恶的祸水红颜葬送一切大好形势。如果没有女人,男人可以在道德礼教的作用下,冲出银河系,哪怕统一宇宙也都是时间问题。
我对这种逻辑不作评价,因为我从中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个思路。
有没有发现?上述二者都在逃避某样东西?
对,主动担责。
在家庭教育上,家长越回避什么,就越被什么所控制。
很多家长懒得去担责,没有魄力担责,甚至压根没有意识去担责。
从性意识的教育,到试错教育,到自我意识培养,再到独立思考能力培养——对于这些教育话题的回避,恰恰证明了父母们脑子里对它们的消极态度,以及无可奈何。
无可奈何就是没有办法,而愤怒往往都来自于没有办法。
我劝朋友:静心想想,为什么小姑娘会沉迷于游戏。
现在想来,这句话我应该这么问更有穿透力:为什么没有让孩子沉迷于你?
如果家长沉迷于孩子的教育,沉迷于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,沉迷于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,沉迷于带领孩子学会尊重、换位思考、照顾自己、探索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,我不相信一个9岁的女孩会抱着某个游戏爱不释手。
她不是爱这个游戏,是除了扎进这个游戏,无处可去!
我9岁那年,小学三年级。暑假时语文老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,每个小朋友在暑假里自己随便背诵唐诗自我积累,开学之后搞一个比赛,看看谁背的多,最多的那个同学担任下学期语文课代表。
我爸知道这事后,一个暑假两个月的时间里,抱着那本《唐诗三百首》以及凭自己的记忆里的几十首宋词,把每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表达内涵讲的头头是道。
包括当着我的面开始表演背诵《琵琶行》和《阿房宫赋》——让那个当时对诗词只停留在“鹅鹅鹅”和“床前明月光”程度的我,对唐诗有了全新的认识,对古代文学创作有了最深刻的启蒙——原来古诗词还能这么写。
从此对我爸有了一种蜜汁崇拜。
我学会了趁我爸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翻他的书柜,果然翻到了一本,激动的看了一下午,那是我看的第一本不带插画的书。
那本书是柏杨的《中国人史纲》,上下两本,书上还有我爸阅读时的标注和笔记。
我至今仍然感谢他对我的培养,因为这个领域真的很奇妙,很美。喜爱文字艺术,喜爱阅读的快乐,如同彩虹,遇上方知有。
我对朋友说:不是我炫耀自己的爹,而是从此我把他当做了我的标准,当爹起码得当成这样。
说夸张点,家长的魅力如果足够,一个10岁不到的小孩每天崇拜你都来不及,听你讲各种新鲜的玩意儿都来不及,哪有闲工夫沉迷什么游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