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和朋友聊天:他不到10岁的女儿整天抱着手机和Pad打游戏,起床开打,饭后开打,睡前开打,无论用多么温和或凶狠的口气管教,总免不了闹上一场大别扭。
无奈之下甚至求助了心理医生,过一阵子正式准备开始“观察病情”以便“实施治疗”。
朋友很糟心,竹筒倒豆般一番诉苦。
我故意逗嗑:打游戏也是活动脑子,挺好的事,怎么是“病”呢?
他答:担心影响学习,现在孩子想的都是游戏,不爱出门,也不爱说话,看着都着急。
我问:那你们准备了什么办法了么?
朋友:这不说了么,看医生。
我歪头:除此之外?
朋友盯着我沉默了片刻,也跟着我歪了歪头。
当他歪头的时候我就明白,如果不从作为父母自己本身上找问题,单单依靠心理医生,医术再高明也是白找,他只不过是把教育孩子的一部分责任和压力,分摊给了一个“专业的”外人而已。
因为沉迷,本身并不可怕,甚至非常美好。
人的一生难免会沉迷于很多东西:电子游戏、读书、写作、飙车、栽花养鸟、钓鱼、戏曲、绘画、健身、旅游——简直不胜枚举。
有时它和“业余爱好”还得区分开来。同样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,提升生活情趣,业余爱好更多情况下像是生活的调味料,锦上添花,却很难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回忆。
换言之,沉迷更像是人们生活的特定时期,特定状态下的一道主菜,是那段生命的色彩,是获得某些难以在现实生活寻求的精神体验的高速公路。
缺什么,就自然找什么,现实里得不到的,总有一个领域能够满足自己,这就是沉迷的原理。
这个玩意儿,既千奇百怪,也喜欢住在寻常百姓家。
我开导朋友:我小时候也泡过网吧,咱回忆一下自己沉迷游戏的时光,是个什么状态?
朋友笑了:我一直没沉迷过啥。
我替他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