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解决方案
顾名思义,就是针对孩子某个行为问题,而设计出来的 “办法”。
① 解决方案一般来说,都是用一些比较好的行为,替代不好的行为。
比如针对爱打人孩子的故事《大象的鼻子》里,大象先是整天横冲直撞,具有攻击性。到后来,大象奶奶和其它大象用鼻子和尾巴相连,救出了摔倒在瀑布下的它,最终改变了它的坏习惯。
把一个“伤人的武器”变成“救人的武器”,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
2)隐喻
隐喻把平常孩子不能理解的事物,做了充满想象力的转换。
一个故事能否被孩子接受,隐喻至关重要。
比如,有次叮当不肯吃饭,我就讲了个故事来引导他。
“现在有个细菌部队在叮当宝宝的身体里搞破坏啦,不过超人已经赶来消灭它们啦。但超人只有枪,没有子弹呢!妈妈现在要把子弹交给叮当,叮当帮忙把它吃进肚子里,交给超人叔叔吧!这样超人叔叔就可以打败细菌啦!”
叮当立刻配合地开始吃饭。
在这个故事里,把饭变成了子弹,这就是一种隐喻。
对孩子来说,隐喻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接受。
因为脑洞大开的想象,就是孩子的日常;充满想象力的隐喻,正是想孩子所想,让他们倍感亲切。
怎么寻找隐喻呢?
①根据孩子的行为问题去寻找类似的动物 / 物品;比如爱打人的孩子可以隐喻为大象、螃蟹等;
②还可以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寻找隐喻,比如叮当喜欢的恐龙、汽车、挖掘机等。我就把讲给他听的故事“主人公”用这些来替代。
3)情节
情节是故事的张力,就像射箭一样,越有张力,箭(解决方案)越容易射入听者心中。
对年幼的孩子来说,只需要简单的事件,很小的张力。
比如想让孩子勤劳一点,就编一个懒惰的小猪变勤劳的故事。
比如想让孩子独立一点,就编一个“袋鼠妈妈背着袋鼠宝宝,不小心睡着了,袋鼠宝宝就自己找食物吃”这样的故事。
对于大点的孩子,故事的情节可以更复杂曲折,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性格更有弹性,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。
比如《灰姑娘》、《白雪公主》等童话故事一般都有丰富的情节。
隐喻、解决方案、情节构成了一个故事的基本框架。
只要你掌握了这三点,就可以随时随地来解构一些经典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,去改编出适合的故事。
3、一些可以“依葫芦画瓢”的疗愈故事
在苏珊佩罗的书里,列举了几百个故事,有些不一定适用我们的生活。我修改了些适用,可以针对孩子常见行为的、比较有意思的故事,供大家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