尹建莉在她的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这本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有一个小女孩一直在妈妈心中是乖巧懂事的孩子。即使第一次去幼儿园她都没有哭闹,甚至还帮老师安慰其他的小朋友,帮他们擦泪。因此入园第一周她就得了小班的“每周之星”。
可是没过多久老师还是找孩子妈妈谈话了,说你的孩子相对于别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,做事过分小心翼翼。不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,显的过于“成熟和懂事”。
说出来的话老师都要吃惊。比如:中午吃饭,老师并没有说她吃的慢,但她看到老师走过来就说:“老师,我在加油吃饭,我会好好的吃的,加油!”还有:下午睡觉,别的小朋友都要求老师拍拍,希望老师哄哄自己。
但是她会说:“老师,你很辛苦的,很累的,你不用拍我了。”而老师从孩子的眼神中看的出来孩子其实很渴望被拍拍,渴望被关注的,但是她不直接说,却选择用迂回的方式表达。
最后这个园里的班主任还对孩子妈妈说:“我从教二十年,没见过这样的孩子,不哭也不闹,这么会看脸色,会讨好人。小小的年纪,这样太辛苦了,压力会很大的,对今后的成长可不利。”
这个孩子妈妈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后,不禁的惊得一身冷汗。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“懂事”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情,甚至一度认为孩子从不哭闹着向自己要东西是多么好的一件事。
在今天看来,她才发现自己对孩子是那么残忍。
另外的原因就是一直带着孩子的母亲。母亲是比较强势跋扈的人,甚至她们家里的事情都是母亲说了算。母亲对孩子特别严厉,没有一天是不骂孩子的,导致了孩子从小会看外婆的脸色。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母亲跟女儿产生了冲突,母亲最后也会暴力让孩子屈服。时间一久为了不惹外婆生气,孩子就变得很乖巧。
孩子妈妈非常后悔这些年没有对孩子尽到做妈妈的责任。自此她把孩子接到了身边,自己带。
孩子外表上故作镇静的稳重,言语间的成熟老道,实在是让人不安。就像根系脆弱的大树,随时被风吹倒,盛开的花朵在骄阳里枯萎。
本应该是自由表达天性的年纪,为了迎合他人被迫放弃自我,时间久了她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不再重要,那么等到她理应能够自由协调外界需求和自我需求的年龄的时候,她会一味迎合,毫无主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