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个视频,短短五分钟,看得我胸口发闷。
标题很扎眼:《这是我见过最可怕的孩子》
视频一开始,孩子就开始暴走,看见东西就扔,看见桌子就掀,看见人就打。完全符合人们对「熊孩子」的期待。
看见孩子这般模样,妈妈拽着他,只说了一句「发什么脾气」,就把他移交给育儿师处理。
孩子哭得歇斯底里,扯头发,脱鞋子,用尽全身力气去反抗,但是没人理他。
最终,育儿师用「淘气椅」把他治服。
这个视频在网上引发了热议,网友们纷纷加入到对熊孩子的口诛笔伐之中。
这种小孩太恐怖了,长大后指不定干出啥事呢。太可怕,这种孩子只要打不死,就往死里打!就要把你治得服服帖帖的,看你还敢不敢作妖。
看起来,所有人对惩治结果都很满意,包括他的家人。
最后,孩子被要求主动抱一下妈妈,有人看到了皆大欢喜。
而我看到的只是深深的无助,那是来自孩子眼睛里的失望,空洞无光。
这个孩子平常到底接受着怎么样的教育,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,我们无法想象。
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,当育儿师教育孩子时,妈妈置身事外,冷眼旁观,没有任何神态和表情;
我们看到的是,这个孩子连情绪都无法控制,无法表达,只知道用最习惯的本能发泄——打人、大叫、扔东西;
我们看到的是,所有的大人都站在制高点去剖析孩子,却「听不见」孩子的求救和内心的崩溃。
从一开始的愤怒发泄到最后的无人理解,从头到尾,大人都站在他的对立面,用强势压制他,指责他,要求他。
在这场大人和孩子博弈中,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有一个结局:
父母赢,孩子输。
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·德雷克斯说:
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,
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。
当一个孩子丧失信心时,他会产生四种观念和迹象:
寻求过度关注:只有在得到你们的关注时,我才有归属感。寻求权力: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,我才有归属感。寻求报复:我得不到归属,但我至少能让你受到同样的伤害。自暴自弃:不可能有所归属,那我放弃。
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,视频里的孩子把这四项全部占完了。
何其悲哀和可怜!当孩子「发火」,寻求你的关注,找寻他的归属时,却被大人刺伤,一无所获。
最后受伤的是孩子,也只能是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