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约一年前,公司从欧洲总部派来一个德国实习生,是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。
男孩性格沉稳,话不多,但需要表达时思路清晰,做事也很有效率,分派给他的任务总能完成的又快又好。跟同事打交道既有礼貌,又从不因为自己资历浅而刻意迎合讨好。
慢慢熟悉以后,我们也会闲聊几句,有一次聊起中国人普遍的育儿焦虑,听他说起自己的家庭,才了解到这份从容淡定是从何而来。
原来实习小哥从小就是一个比同龄人慢半拍的孩子,别的孩子已经可以流畅的对话,和小朋友交流了,他却还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,加上性格内向,无法融入小朋友的圈子,经常被欺负。
所以只能退出朋友圈,自己玩自己的,情况严重时,甚至一度被老师建议去检查是否有自闭倾向。
他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,为了避免老师的另眼相待和同学的欺负,小哥在幼儿园阶段转了好几次学。
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她的做法,学区内的幼儿园是有口皆碑的“好学校”,在所有人眼里,明明就是孩子出了问题,为什么不去纠正孩子,换学校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?
小哥笑说,他长大以后也曾问过妈妈,当时为什么不带自己去检查,为什么不去矫正他的“行为问题”,而是纵容他“野蛮生长”呢?
妈妈的回答很简单:
你是我的孩子,我了解你,我知道什么是自闭症,你不是,我知道什么是社交障碍,你也不是,在家里,和我们,和姐姐弟弟,你不是都能相处的很好吗?你只是还不能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,你只是比其他人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这不是一个问题,不是吗?
这个例子其实很普遍,或者我们根本就正在养育这样的孩子,他们要么比较内向,不善言辞,比起和小朋友一起玩,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;要么特别“调皮捣蛋”,话多,坐不住,还时常被老师投诉跟小朋友起冲突闹矛盾……
小哥很幸运,他遇到到一个了解自己的妈妈,更重要的是,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的妈妈。
这个保护说的不是常规意义上的“维护”,而是支持和认可孩子个性的天然,不催他,不逼他,也不纵容他,所以长大了,这样的孩子心底才会生出一股支撑自己去相信自己,做自己的力量。
有这样一句深有共鸣的话:爸爸妈妈们,对孩子,不要把他变成你想要他成为的样子,而是帮助他找到他自己吧。找到自己,认可自己的人,一定是强大的,幸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