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渣园和渣老师,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几率,如果遇到,伤害便是百分之百,不得不防。
最让我们担心的是,很多孩子在受到伤害时,并不告诉父母。这也使孩子受到的伤害更深、更持久。
我们寄希望于监管制度完备、人心向善的同时,还有一个无奈却必需的选择,便是在蛛丝马迹中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状态,引导孩子在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。
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是否松弛
当一个人处于安全的环境中,自然会呈现出松弛的状态,孩子更是如此。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观察孩子的状态。
1、孩子是否愿意和老师亲近,有拥抱等行为?
2、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吃很少或不吃,一回家就猛吃?
3、孩子是否愿意在幼儿园大便?
4、还有是否在幼儿园有异于在家的表现,如爱交友的孩子在幼儿园沉默不合群,爱动的孩子变得特别安静?
5、孩子是否敢于向老师求助?
6、孩子是否很长时间内去幼儿园都哭闹?
7、孩子是否会刻意回避某位老师?
以上这些表现,或多或少可以显示出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。
如果孩子同时有以上多条表现,则可能孩子并不享受在幼儿园的生活,内心有着没有告诉父母,由自己独自面对的无助。
这需要父母更多地去观察和发现,是否有潜藏的隐情,必要情况下宜予以转园。
识别孩子的反常行为和求助信号
前段时间,姐姐曾经跟我讲起过小外甥哲哲在幼儿园的一次经历。
一天放学回家,哲哲突然不肯吃饭,也不肯让爸爸妈妈上桌吃饭,还眼眶红红地说:「我们都到房子外面去吃吧。」
姐姐觉得有些奇怪,细问了几句才知道,原来,哲哲在幼儿园吃饭时,因为淘气被老师训斥:「再不好好吃饭,就到外面去吃。」
而哲哲显然很在意老师的话,直到放学后,依然感到十分不安。
当孩子出现一些反常行为,甚至是「无理取闹」的行为时,父母不要轻易予以打压,或急于训斥,而需要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。
因为反常行为本身,常常就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助信号。
我们需要观察,孩子是否有以下这些反常行为:
孩子是否突然出现频繁尿床、夜梦啼哭的状况?
孩子是否突然变得暴躁易怒、或容易哭闹?
孩子是否突然变得退缩、不合群?
孩子是否说一些奇怪的话,做一些奇怪的动作?
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孩子,突然不愿意去幼儿园。
如果我们对孩子的「求助信号」视而不见,甚至粗暴打压,那么很容易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。
甚至会让孩子认为,如果告诉父母,会得到「二次伤害」,反倒不如自己承受。
在作家陈岚的《我们为什么被霸凌》一书中,提到了一个老师霸凌学生的细节。
施暴的老师在受害学生的书包里装上砖头,垂挂在胸前。后来,书包因为多次被装砖头,很快就裂开了。
当受害学生的妈妈发现书包里有砖头渣子时,痛骂她不爱惜东西。
让这个孩子耿耿于怀的是,妈妈却从来没有问过,她的书包里为什么会有砖头。
无论何时,我们希望孩子在家里之外能够被温柔以待,首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柔和耐心。遇到异常,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。
如此,至少孩子对伤害能够有敏锐的觉察,而不是伤害已深,孩子却习以为常。
与孩子玩幼儿园角色扮演游戏
游戏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,而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,孩子的表现最真实、最源于生活。
这是最直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具体发生了什么,以及被如何对待的一种方式。
具体做法是:
孩子来扮演老师,大人来扮演孩子,从清早开始,模拟孩子幼儿园一天的流程。
在这过程中,大人扮演的孩子,需要经常表现出一些不规范的行为。
比如把饭撒在桌上、不睡午觉、和小朋友打架等行为,还可以有向老师告状、请求老师帮助等情节。
观察由孩子扮演的老师呈现出怎样的态度。
在游戏中,我们可以加入与自家孩子特点有关的细节,甚至带入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,比如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,并引导孩子学会向父母求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