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做个排行榜,投票选出最让家长苦恼的教育问题,我猜,“孩子太磨蹭”估计能进入前十名吧。磨蹭,貌似一大顽症,从四五岁到青春期,横扫各个年龄段,很多家长为此头疼不已,无计可施。
关于这件事,我有很多话想说,写10000字可能都打不住,因为我曾经也为此头疼了好久,直到我开始学习、尝试做出改变。从无计可施到渐入佳境,这一路走来,颇多体会。
“磨蹭—催促”这样的模式曾经在我们家天天上演:早上催起床,放学催写作业,晚上催睡觉,一天三场,天天循环播放。
就拿早上起床这件事来说。每天早晨,把橙子叫醒,我就赶紧准备早饭。往往等我忙了好一会儿,进屋一看,衣服才穿了一半,人家还坐在床上发呆呢,正神游四方!
“快点,快点。”第一遍催,还能做到和风细雨。
好容易下了床,一转身看见猫,又去逗猫。
“赶紧刷牙洗脸!你看看几点了?还有工夫逗猫玩!”
总算洗漱完毕,早饭也端上桌了。每天早上吃饭是个大工程,得磨磨蹭蹭吃半天。眼看着快到上学时间了,小孩儿才吃了一半,又是催催催。
从起床到出门,小孩儿总共只需要做几件事,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,却需要我不停地提醒、下指令:
叠被子了吗?没有。——催。
装书包了吗?没有。——催。
铲猫砂了吗?没有。——催。
……每催一次,我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,到最后,往往以吼来为这部“催催催”交响曲压轴。这一早晨下来,弄得大人烦躁恼火,小孩儿心情沮丧。然而第二天,历史又一次重演……
我真正意识到催促不能解决问题,是在一天晚上,我照例催橙子去睡觉。催到第二遍,橙子还在沙发上玩,嘴上答应着,身体并不动。
这时,一个念头突然跑了出来:几点该睡觉,说过这么多次,这么大的孩子,他其实是知道的。我再这么催下去,最后的结果就是,橙子只会以我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睡觉,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该去睡觉了。
简言之,他自己没有生成一个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,只会依赖其他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。
我日复一日、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,最终会让他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。
不能再这么催下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