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步: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
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误区:拼命想“我一定要做点什么让孩子平静下来”。
苏宝T2最初那段时间,我也是这么做的,但根本没用。我说一句话,或者触摸她一下,她都会更加崩溃,如果我走开,她更是哭到要背过气去。
后来有一次我实在被苏宝闹腾得心如死灰,索性坐在那里既不说话也不动,只是陪着她,苏宝崩溃完以后竟然自己好了,根本不需要我的帮助。原来这个留白,给了她机会,练习处理自己的情绪。
后来只要苏宝在脾气风暴旋涡中,根本听不进劝的时候,我会尽量克制住自己想干预的冲动,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。机器人不会因为人类生气而生气,因为它的程序里没有这个功能,它只会静静陪伴着人类。这时候的我,会让头脑冷静下来去想想别的事情,比如周末安排去哪玩。
机器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,但是,它会重复孩子的表达——简单说就是,苏宝大哭时如果说“我不要穿鞋子!”,机器人也会跟着说“是的,你不想穿鞋子”;苏宝说“我不想回家!”,机器人也会说“是的,你不想回家”。
这种机械重复是个帮助苏宝快速平静的“魔法”,我也把它称为“机械的共情”。很多时候孩子崩溃大哭,是因为“得不到”,或者“做不到”带来的沮丧,尽管机器人的做法比较低级,但它在表示“是的,我看到你的沮丧了,我能理解你”。
通常,我只要用了前面这三步,苏宝哭的时间不会太长。等她平静下来,我会抱着她和她聊聊刚才是什么让她生气。
有一次苏宝画画的时候,因为她太用力、颜料又太多,画刷把纸戳穿了,她拼命想用手去补好,结果越戳越破,气得苏宝把画一把扯下来撕成了碎片。我没有收拾地上的碎纸,而是等她哭完后指着那些碎纸说:你看,这就是你刚才生气的样子。
苏宝若有所思的盯着它们看了很久。
抽象的情绪变成了直观的物品,她觉得很有意思。
值得欣慰的是,三岁以后,苏宝好像变了个人,很多事情上都变得讲道理、好商量了。要是在一年前有人告诉我,苏宝会变得这样通情达理,我是根本不敢相信的。
所以孩子的成长,也是打开父母想象力的过程。邵华飞逝,孩子一眨眼就会长大。只要你充满耐心,并且大胆相信,你会发现育儿中几乎所有挑战都是阶段性的。
在这个阶段发过那些脾气,当时让人觉得头疼不已,十几年后回头看,或许会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