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,我渴了”
“爸爸,我的车坏了”
“妈妈,我找不到袜子了”
“爸爸,我要搭一座桥”
当孩子开始说话后,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。大部分时候,我们都是很开心的,因为毕竟比起之前他们只知道用哭来表达,这是很大的进步了。于是一开始,我们乐此不疲地替他们解决问题,渴了马上递上水;车坏了马上修理;不仅递上袜子还帮着穿好;玩具怎么玩立马演示。
有时甚至在孩子还没提出要求时,我们马上就替孩子解决了。可惜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,我们开始抱怨了,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懒,不动脑筋,没手没脚,什么都需要我们帮着做。
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时,我们试图想不再提供“帮助”了,我们试图希望孩子自己动脑筋,“你可以的,你自己试试看,你再动动脑筋,你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。可是结果并不好,孩子总是说,“妈妈,帮我做”;“爸爸,我不会”。
于是,我们和孩子之间进入了一个怪圈,我们一边抱怨着孩子,一边却又甘之若饴地包办代替,因为我们觉得他们“需要”我们。而孩子在我们空洞的鼓励下和不停的抱怨下,似乎也毫无长进,甚至还变的越来越“无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