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镜子》里的第一个孩子,叫泽清,刚刚十三岁的孩子,会揪着母亲的头发,把母亲逼向墙角,拼命打自己的母亲。甚至用椅子砸母亲,还对母亲动过刀子。
这位母亲流着眼泪的讲述,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满满的伤心和绝望。
泽清不上学,不出门和人交流,成天在家里上网,下军旗。
这个有问题的孩子,不但一次次把刀插在母亲心头,也让愁云遍布作为大学退休教授的外公外婆的晚年生活。
外公外婆为泽清联系了这家特殊学校,听说有央视节目组的跟拍,泽清才同意去这所特殊学校接受“改造”。
而泽清面对镜头的讲述,却让我们认识了他的家庭,他的父母的另一面。
“我妈脾气暴躁,讲到最后都是她对。我爸在一边躺着,受不了了,就会使用暴力。”
原来,孩子使用暴力的源头来源于父母。
泽清说,妈妈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关注他,妈妈下班后,他想和妈妈说说话,妈妈懒得理他,他想让妈妈帮他煮个东西吃,妈妈却不想下床。
孩子的不愿意和人交流和对父母的冷漠也是有出处的。
泽清的父亲嫌弃妻子不好好做饭,收拾家,不是他心中的贤妻良母。夫妻俩之间冷漠而疏离。
当儿子向母亲动手甚至拿椅子砸母亲时,父亲的反应竟然是在主卧厌烦的躺着。
泽清说:“我觉得要待81天的是他们,而我可能只要待6天。其实我为他们付出挺多的。”
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,泽清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冷漠,学会了暴力,反过来将冷漠暴力用在至亲的父母身上。
从泽清这个问题孩子的身上,照出了隐藏更深的父母身上的问题。
他的父母苦恼地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,却不知道泽清像极了他们的样子。
父母是原件,孩子是复印件,孩子身上的问题,大多是父母身上问题的翻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