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一直以来也有在给叮当美术启蒙,所以有意识地去给他搜集一些好的资源,这其中就包括世界名画,来帮助提高孩子的艺术鉴赏力。
曾看过一句话:或许孩子现在还看不懂,但请相信,多年后,不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,这些他曾欣赏过的画作,都会让他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,触动内心那个最甜蜜的亲子共赏时光!
网上各大论坛都逛了一圈,但是发现,这些名画合集要不就是介绍的特别官方,要不就是单纯地罗列图片没有介绍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在几百幅世界名画中,一而再地精选出既是稀世珍品,又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30幅,用尽可能让看得懂,且印象深刻的语言风格配上了解说。也找到到了名画的现今馆藏,有机会就带娃去现场欣赏原作哦!
欣赏名画好处多多,我就不多说了。这里建议小小孩以欣赏为主,可以给他们美的熏陶,反复看这些作品,以后可以凭印象复写。等孩子到了可以学技法的年龄,可以对着这些杰作临摹,也是学习画法技艺的一种必要途径吧。
分享的这些名画,我们自己可以先了解下,有机会讲给孩子听。
1 达芬奇《最后的晚餐》
1494年 | 文艺复兴
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
《最后的晚餐》是《圣经》里的名典,画过的人不计其数。那为什么达芬奇的最有名呢?
原来,之前的画家都把叛徒犹大画得特明显,一看就招人恨。
达芬奇这幅可不一样,看画的时候,可以和孩子们玩一把“谁是卧底”,一起分析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,看看哪一个比较像坏人。
另外,这幅画还有一个著名的特点,就是透视法。天花板和桌子边的透视线,都能准确汇聚于耶稣的头部。这可是一幅宽9.15米,高4.28米的巨作啊,不得不佩服达老爷的功力!
2 达芬奇《蒙娜丽莎》
1503年 | 文艺复兴
法国卢浮宫博物馆
如果说《最后的晚餐》让达芬奇脱颖而出,那么《蒙娜丽莎》则是让他彻底奠定了江湖地位。
《蒙娜丽莎》的创作时间长达几年,但是画的却是蒙娜丽莎侧身回头的“抓拍”瞬间。
达芬奇用手指沾颜料,再涂到画布上,使颜料轻而薄,这一作画手法被称作“渐隐法”。
他更是解剖了多达30多具尸体,只为更好地展现肌肉的拉伸。
最终呈现在蒙娜丽莎脸上的笑容,果然就像定格一瞬间的永恒,神秘又宁静,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。
3 提香《梳妆的女人》
1502年 | 文艺复兴
法国卢浮宫博物馆
提香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色彩大师,他对后世最伟大的贡献,就是让画面有了“色彩”。
比如《梳妆的女人》这幅画,相比脸色“蜡黄”的前辈《蒙娜丽莎》,提香的维纳斯小姐姐,脸上就像有了高级的“彩妆”。
提香是威尼斯人,文艺复兴高峰期的威尼斯富的流油,有钱了,是该臭美了。
这幅《梳妆的女人》从上到下都是戏,可以让孩子们猜一猜,正在梳妆的维纳斯在想什么?后面提镜子的大哥,难道是洗剪吹的“Tony老师”?
4 拉斐尔《西斯廷圣母》
1513年 | 文艺复兴
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
拉斐尔可是“文艺复兴三杰”里最年轻的“小鲜肉”,颜值高手艺好,年仅37岁就去世了。
“小鲜肉”是怎么进化成“大神”的呢?
原来拉斐尔画的是人人心中最完美的女神——圣母。
在拉斐尔之前,圣母像都是威严的、不可亲近的。
而《西斯廷圣母》中,圣母从云端下凡,要送小耶稣去人间受苦了,脸上的无奈与忧郁,熟悉得像我们自己的母亲。画面的运动感,和饱含的母爱,让人产生特别的精神享受,一举成为圣母像中标志性的经典。
5 拉斐尔《草地上的圣母》
1505年 | 文艺复兴
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
拉斐尔之后,全世界都被他画的圣母洗脑了,再无人超越。
他可不是简单的“小鲜肉”,不但刻苦钻研技术,还虚心像达芬奇、米开朗琪罗等前辈学习,模仿了大量草稿,画了一系列草地上的圣母像,最后诞生了这张最厉害的《草地上的圣母》。
你看这幅画,是不是让人特别窝心,心情特别宁静?
原来这是稳定的三角形构图,带给人的心理感受。
再加上,日常的红蓝穿搭,朴素的小胖脸,让每一个看画的人,仿佛都回到了妈妈的怀抱。
6 伦勃朗《夜巡》
1642年 | 荷兰画派
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
《夜巡》这幅三米六的大画,现在安静地陈列在荷兰首都的市中心。
画中焦点人物集中,气氛紧张,像在舞台上一样。这种光线运用,被称为“伦勃朗光”
但伦勃朗画完这幅画,就开始倒霉了。这幅画可是民兵队的“全家福“,画上的每个人都是付了钱的,凭什么前面三个这么抢戏?
民兵小哥们一举把伦勃朗搞上了法庭,后来小伦就越来越穷。
而《夜巡》这幅画几百年里也是颠沛流离,在上次为大家推荐的纪录片《旷世杰作的秘密》中,你可以了解到它悲催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