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转换说法,少说“不要”
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,你越是对孩子说不要做什么,他就越要去做什么,比如,看到他颤颤巍巍地端起桌子上的一杯水,你不禁大叫:“小心!不要洒出来!”就在那一瞬间,水果然洒出来了!又比如,看到他盯上了你最心爱的花瓶,你来不及过去阻止,只好大叫:“不要碰那花瓶!”话音刚落,他立刻就拿起了花瓶!
为什么孩子总爱跟你对着干?事实上,当你在跟孩子说不要做什么的时候,他往往听到的恰恰是“不要”后面的东西。
不信,我们来做个实验:试着闭上你的眼睛,心里默念“不要去想蓝色的马,不要去想蓝色的马……”,这时,无论你怎么努力,你脑海里肯定会出现一只蓝色的马。
所以,不到万不得已,还是尽量少跟孩子说“不”吧,试着换个说法, 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向你希望他做的事情上来,比如,看到他小心翼翼地端着一杯水,不要说“小心不要洒出来了”,而是说“宝宝要注意把水端平,慢慢走哦”;如果他要去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,不要说“不要抢”,而是说“宝宝,那是姐姐的玩具,你的玩具在这里”,然后温柔地把他抱开。
此外,想让孩子配合你做某件事时,给出两到三个选择,比直接命令或询问的效果更好,比如:
“我们再玩两分钟还是三分钟就回家呢?”
“你想先洗澡还是先刷牙?”
“你想穿白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?”
有时,也可以用一些“泛灵化”的语言与孩子沟通,因为在孩子眼中,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的,都是可以对话的,所以,
要把玩具收起来时,我们可以说“宝贝,小兔子累了,要回家休息了,明天再跟它玩吧”;
穿衣服时,孩子不肯伸手,我们可以说“小主人,快进来吧,衣服上的小熊很想趴在你身上呢”;
要关灯睡觉时,我们可以说“台灯开了很久又累又困了,让它也休息休息吧”。
总之,跟孩子沟通,少来硬的,多点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