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会尊重孩子的“个性”
我的远方小姨,是一个平淡温柔的女子。
然而,“温柔”这个词对她来说似褒实贬,因为她太过温顺的性格,使自己在家中没有主动权,无论是大事小事杂事琐事,她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。
晚餐吃什么,总要问问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之后心里才会有数;
婆婆指责她买几百元的毛毯太贵,自己转身就买了一条五千多的围巾,她也忍气吞声;
单位组织旅游,她想去,但是考虑到家务和儿子的作业,只好让领导取消了她的名额……
然而,她这样的妥协容忍,并没有换来丈夫的将心比心。
有一次我和小姨一起逛街,她试了两件衣服拿不准主意,便拍了照片给姨夫发了过去,想让他帮忙参考。
过了一会儿,一条语音过来了,是夹杂着不耐烦的语气:“怎么这点小事都要问我?喜欢哪个就买呗。”
姨夫有点大男子主义,他平时大大咧咧,一直有些看不惯小姨优柔寡断的性格。
因此,夫妻之间的矛盾也不少,小姨不被理解的苦,也只能往肚子里咽。
妈妈和小姨是表姐妹,从小一起玩耍长大。我问过妈妈,小姨从小性格就是这样的吗?
妈妈说:“并不是这样,你小姨小时候精着呢,只不过她父亲性格太暴躁,总是限制她的自由,久而久之,她也就变得温顺了。”
她小时候写作业时,父亲在一旁大声地放电视,她想让他小点声,换来的却是粗鲁的呵斥;
她想参加学校的活动,父亲总是命令她完成某些家务活之后才能参加,这些家务超过了她的负荷,对于那些有趣的活动,她也只能“望洋兴叹”。
这样过度地压制小姨的自由,养成了她软弱、优柔寡断、没有主见的性格。
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,规矩是一定要有的,但是一定要把握“度”,什么是度呢?
如果在你的管理过程中,牢牢地限制了孩子的天性,让他们感到抑郁、不开心、被束缚,那就是过度了。
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往往是从人生早期开始培养的。
如果在小时候就收到压制,那么就是将孩子的个性和主见扼杀在摇篮中。
如果家长要求孩子盲目地接受自己定的一切规矩,那么孩子绝不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、坚忍不拔的人。
“规矩”也要有原则,如果设置得当,那么规矩就是将孩子品德塑形的工具。
如果定得不合适,结果往往会矫枉过正,适得其反,成为束缚心智的牢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