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是家长引导孩子追求自身进步,同时又不过度在乎「输赢」的一些基本原则。如果孩子已经对「输赢」格外执着了,就如文章开头出现的这样,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呢?
答案是:与孩子一起玩游戏。
《游戏力》的作者科恩博士提到,成人与孩子游戏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,我们可以让孩子赢,在我们这里,孩子能感受到自信,摆脱无力感。
其实文头的心心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。
怎么说呢?心心邀请我和她玩上楼梯的游戏,同时她又制定「不平等条约」——我需要等她上去了我再上。
这正是孩子在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中疗愈自己的信号,没错,孩子并不会主动跑来告诉你:我觉得自己很笨,总是赢不了别人。
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。
明白了这点,我就将计就计,按照心心的规则,我夸张地演出了一个「失败者」的伤心与不甘。
在这个游戏反复玩了近一个月之后,心心从最初被我的反应逗笑,到开始安慰我「这不过是一个游戏」、「输了也没什么,下次再加油!」我知道她已经不再执着了。
果然,又过了段时间,她再也不要求玩这类游戏,也很少再说「我要做第一名」。
当然,还有一类孩子,情况完全相反:
他们是同龄人中的「常胜将军」,可是,他们不能接受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败。
针对这样的孩子,我们可以和他们玩「输赢」有关的游戏,淡化他们对输赢的在意。
比如,我们可以玩「掷硬币」的游戏,硬币正面朝上代表「赢」,反之为「输」。
游戏的重点在于双方夸张地表现出输赢后的情绪。
举例来说,赢的一方可以一边跳着「胜利之舞」一边骄傲地大喊「我是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掷硬币者!」而输的一方要表现出捶胸顿足、不敢相信。
在这样输赢切换很快的情况下,对情绪的聚焦就如同一面镜子,让孩子看见心态失衡的自己,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。
为人父母,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力,希望他的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权、更有尊严、更加体面;
另一方面,面对社会洪流,我们又愿他能永葆善良、懂得合作、利他并宽容,而不是最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因为我们知道这才是人生幸福的源泉,同时也是人生这场马拉松的决胜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