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奥斯卡电影《我,托尼娅》中,扮演托尼娅母亲的演员,夺得了今年的最佳女配角的桂冠。
她真实地表现出了家长的负面管教态度。这种消极态度,如同阴云蔽日,让孩子的心理,从小变得惨淡。
在电影中,托尼娅的妈妈,陪她去上溜冰培训班。
在溜冰场上,托尼娅身姿优美,动作优雅,让围观群众羡慕、称赞。
而她的妈妈,却叼着烟,斜着眼,对女儿叫喊:“你滑得真普通,没特色!一点都不干净利落!”
只要女儿稍微犯一点错误,她便会对女儿怒喝:“你这个混球,你这个loser。”
在家里,母亲也总是看她不顺眼,处处对她挑刺,时时对她动手。
母亲对她稍有不满时,就把她一脚踹飞;母亲对她格外生气时,更是劈头盖脸地揍她,甚至抡起锋利的水果刀,刺在她的胳膊上面。
为此,托尼娅伤心地对母亲说:
“从小到大,我做的哪件事你满意过?你就是我的梦魇。”
长大之后,托尼娅变成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少女。可是,从小一直被妈妈鄙视的她,总觉得自己灰头土脸,不讨人喜欢。
于是,她匆忙嫁给了第一个说她漂亮的男人。只因为这个男人对她流露出一丁点欣赏,她就受宠若惊,激动万分,决定要一辈子对他好,来回报他的青眼垂怜。
婚后,丈夫露出渣男本性,时不时对她拳打脚踢,打得她全身青紫,气息奄奄。
然而,丈夫每次施暴之后,只要给她买几盒巧克力,买一束玫瑰花,她就会相信,丈夫还是爱她的,于是,就继续在这段婚姻中熬下去,自我麻醉自我欺骗。
我们经常说“小时缺钙,长大缺爱”。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也的确如此。
所谓“钙”,就是一个人的主心骨,就是TA内心坚定的自我价值感,就是TA深信自己很好,也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的那种信念。
可是,从小被父母的态度打压、被父母的暴力摧折的孩子,他们最缺少的就是这一点。
所以,缺“钙”的他们,长大之后,在爱情里,就永远没法挺直腰杆,永远都在委屈求全,以换取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温暖。
在原生家庭中,家长对孩子的抚育态度,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婚姻模式。
如果在儿童时期,家长能态度温柔,回应孩子的身心需要,给他恰如其分的激励和称赞,给他的潜意识输入积极的信息,他就会在心理层面,构建良好的自我价值感,拥有正面的自我形象。
长大后,就会自信地选择与自己相称的、高质量的婚恋关系。
但是,如果家长总是态度专断,打击孩子的言行举止,让他体验不到肯定与接纳,那么,长大之后,自我认可度很低的他,就会焦虑地渴望着认同。
只要得到一星半点的好感,就能把一段不值得的关系,看成天降良缘。
就像法国学者波达斯说的那样:
人的观念、标准,深受家长态度的影响,并根植于脑海。我们在面对感情时,总会用自己从小建立起的理念系统,对其进行选择、评判。
是啊,家长的态度,对孩子感情生活的影响,总是微妙而长远。
一方面,父母对子女的态度,会影响子女未来的婚姻。而另一方面,父母对婚姻的态度, 也影响子女未来的婚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