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时和朋友们沟通育人,说到自家的“熊孩子”,总有一个大家都喜欢用的标准:孩子听不听话。
说到自己家孩子“听话”,则沾沾自喜;如果“不听话”呢,则连连摇头。
其实孩子听不听话,关键在于父母会不会“听话”。
每逢周末,朋友老林都要送儿子上兴趣班。上午上英语,下午上小提琴。
老林最头痛的是上午的英语课。儿子每天晚上磨磨蹭蹭不想睡,早上又磨磨蹭蹭不想起。
有人给老林支招,治“磨蹭”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。
有一天晚上,老林特意跟儿子说了,明天不会催他,如果迟到了就要被老师骂了。
结果第二天真的迟到了。儿子被老师骂了一顿,一回家就把书包一扔说:
这培训班我反正是不想去了。我才迟到了十分钟,那个老师真是烦死了。
老林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:
还不是因为你天天磨蹭,跟你说了很多次,早点起床,你还好意思说老师不对了。
儿子听到气极了,一摔门就进了房间。老林初战即败,忍不住吐槽说:
还以为被骂了就会长记性呢。这臭小子真是太不听话了。
其实不是这招不管用,也不是孩子太“熊”,而是老林不会“听话”。
孩子被批评了,抱怨是因为他那个时候有情绪,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。
老林的反馈却是对孩子进行对错的判断,并没有解决孩子的情绪,反而让孩子感觉他的感受毫无道理,从而激发了他的愤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