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上了不少育儿和自我成长的课程,每次课程结束之后,总有一些场景永久地刻进我的脑子。
比如16年底,在安心老师的PET课上这一幕。
她邀请在座的父母上台,倾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她扮演朋友坐在一旁倾听。
单亲妈妈小p自告奋勇上去了,她说自己两年前离婚,之后带四岁的儿子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。
因为自己平时工作很忙,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帮着带,但她对父母带孩子很不满意。
比如整天追着孩子喂饭,甚至养成了必须给他看手机才张口吃饭的坏习惯,小p说了很多次也没用,无奈的她,为此常常和父母发生冲突。
每次一发生冲突,妈妈都会责怪她,“当初就不同意你和孩子爸爸结婚,结果现在生出个拖油瓶,还要麻烦我来带”!
听到妈妈这样说,她都气得想哭,有时候忍不了,就一个人离家出走半天才回去。
整个过程中,安心老师也只是简单地回应她,并没有说太多,神奇的是,上台前还眉头紧锁的小p,下来的时候,脸上竟带着之前从没见到过的轻松。
练习结束后,安心老师问我们,如果刚才听她倾诉的人是你,你会怎么做?
大家纷纷举手发言,有的说“我会建议她搬出来,然后请保姆带”,有的说“妈妈帮你带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,你也要理解她”。
安心老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:“你们说的都没错,但是仔细想一想,这些她自己难道没考虑过吗,她被这个问题困扰这么久,你给出的解决办法也许她已经想过百遍了,但她为什么并没有做,而是跑来和朋友倾诉?”
“很多时候,问题是用来被了解的,不是用来解决的。”
听到这里,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!是啊,为什么我会自以为是给她出主意,想办法,她是当事人,怎么可能没想过我提到的办法呢?
当我们给出办法,或者试图讲道理,劝慰对方的时候,潜台词都是,“你怎么这么笨,没想出这个办法,或者你一点都不理解妈妈”。
当对方感受到这种暗含的评判和指责时,她要么急着解释,要么选择关上心门,不再对你倾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