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个朋友的孩子,女孩,小时候内向,见到人就抱着父母的大腿不放开,至于喊人、玩闹,统统别想,连我这个每周会去她家的人都是如此,更别提陌生人了。
朋友夫妻俩决定每周末带着孩子旅游,没有明显的目的地,走哪儿算哪儿。
他们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游玩,而是让孩子长见识,见更多的人,见更多的事。
半年下来,效果显著,孩子居然会自己去问服务员卫生间在哪。
有次,我们应邀去朋友家吃饭,朋友打了芒果奶昔,她老公先倒了一杯给女儿喝,大人们都在厨房忙着,孩子一个人在客厅玩,喝完一杯后还想喝,就自己抱着料理机的那个大杯倒,小小的人抱不住,杯子摔在地上,奶昔倒了一地。
朋友老公的反应就像很多父母一样,冲动的就要教训孩子,这时朋友让她老公先别说话,她转过头跟孩子沟通:
“没事,撒了我们打扫干净,重新打一杯就好了,你跟妈妈说,怎么会撒呢?”
女儿说:“太重了,手没力气,就掉了。”
“妈妈以前告诉过你,自己可以先做,但是觉得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要向大人求助,现在你知道了,有些事情你现在还做不了的,等你长大一点自己就可以完成了。”
很多小事,孩子会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完成,但很多父母都会用过来人的思维去直接告诉孩子,“这样做不行,你应该…..”
“你应该……”固然会让孩子在某件事上尽快完成,但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,不是件好事,某种程度上说,它会扼杀孩子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及思维的发散力。
朋友从不主动给女儿报培训机构上课。女儿喜欢游泳,报了游泳班,喜欢舞蹈,才报舞蹈班。所有的课外学习项目都是在孩子感兴趣、有学习热情的条件下报名的。
她从不要求女儿学习考试必须多少名以上,成绩不好了要用放假时间补回来……就这样她依然是学霸。在学校会主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,帮助同学学习;在家里会体谅爸妈工作辛苦,不乱提要求。她会主动安排暑假背诗阅读。
朋友一直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,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,不会对孩子说“你还小,你不懂”,只要孩子提问,都会尽其所能地回答,碰到自己不懂的也不会敷衍,会告诉孩子自己也不知道,他们可以一起研究清楚,总是鼓励孩子去做自己不会的或者不敢的。
孩子就像一块橡皮泥,他并没有什么明辨是非的能力,你怎样引导,他就怎样发展,就好像用手捏橡皮泥,怎样使力捏出来的就是怎样,孩子什么样,在于你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