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
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,家长要会正确归因。
生活中经常可见这样的场景:
孩子打碎了碗,家长却说“都怪碗不好”;
孩子踢翻了凳子,家长却说:“凳子坏,竟然挡住我们孩子的路。”
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会有错,从而变得盲目自大,唯我独尊,爆发出“熊孩子”的乖戾。
我们要让孩子知道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但做错了事情,自己要承担后果。弄碎了碗就要打扫,弄翻了家具就要整理。
不过,承担后果,和承受惩罚是有区别的。
比如,有的孩子玩游戏,玩得不想吃饭。那么,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,就是让他承担后果。而怒火冲天地把饭倒进垃圾箱,并把他大骂一顿,就是让他承受惩罚。
承担后果,能让他自然而然地矫正自己的行为;而对他进行情绪化的惩罚,则容易适得其反。
前段时间,我看到一则新闻:南京浦口区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叫小昊,他特别调皮,经常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,孩子们都不愿跟他一个班。
当他做错了事之后,他爸爸不是引导和规劝,而是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,狠狠掐住小昊的脖子,掐得儿子差点断气。
可想而知,孩子当众受了体罚,又丢了脸面,愤怒之下,并未有所收敛,而是更加肆无忌惮。
凡事有度,过犹不及,惩罚往往不能让熊孩子有所好转,而是激起他心中的反叛。
当孩子做错了事,正视而不偏袒,让他承担犯错的成本,改变行为即可,千万不要变成虎妈狼爸,进行棍棒教育,因为物极必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