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脾经(脾土)
位置: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,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(用于直推法补脾经);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(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);③在拇指的螺旋面(用于旋推法补脾经)。
操作: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,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,用右手拇指推之。①直推法:将小儿拇指屈曲,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,称补脾经(或补脾土);②将小儿拇指伸直,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,称清脾经(或清补脾经)。③旋推法:拇指面旋推,顺时针方向为补,逆时针方向为泻。一般用300~500次。
作用:脾为后天之本,补之可补虚扶弱,补血生肌,进饮食,化痰涎,助消化,止泻痢;清之可清热利湿,消食化积。
主治:食欲不振,呕吐,泄泻,疳积,痢疾,惊厥,黄疸,湿痰,痿证,疹、痘不出,改变面色等。
说明:经实验证明: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: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;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;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;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。
二、肝经(肝木)
位置:在食指掌面。
操作: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,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,右手拇指推之。由指根推向指尖,称为清肝经(或称平肝或泻肝);由指尖推向指根,称为补肝经。一般100~500次。
作用:开郁,除烦,平肝胆之火,息风镇惊。
主治:目赤,昏闭,烦躁不安,惊风抽搐,口苦咽干。
说明:肝经一般用清法,不用补法,若肝虚应补时,则用补肾经代之,为滋肾养肝法。因肾为肝之母,补肾即补肝。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,可用泻心火,或用清天河水、清小肠穴代之,因肝为心之母,实则泻其子,心与小肠相表里。
三、心经(心火)
位置:在中指掌面。
操作: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,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,右手拇指推之。由指根推向指尖,称为清心经;由指尖推向指根,称为补心经。100~500次。
作用:清热,泻心火,补益心血,养心安神。
主治:小便不利,口舌生疮,目赤,五心烦热,惊惕不安。
说明:心经一般用泻法,不用补法,因心火不能妄动。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,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。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,为火来烁金,可有剧咳发作,应采用泻法,推1~2次后.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,对剧咳也可缓解。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,用之无效。
四、肺经(肺金)
位置:在无名指掌面。
操作: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,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,右手拇指推之。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;由指尖推向指根,称为补肺经。100~500次。
作用:宣肺止咳,顺气化痰,疏风解表,清热通便。
主治:感冒,发热,咳喘,肺炎,肺虚,自汗,盗汗,便结等症。
说明: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,不用补法。小儿慢性腹泻、虚寒泻,应用本穴时应慎重,推清本穴时间要少,或不取本穴,用之不当,多见腹泻加剧;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,可推清本穴1~2次,待症见缓解后,应停用。自汗、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,对肺风喘急等症,禁用补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