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知怜惜孩子,不舍得使用孩子”,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。这使我想起“触龙说赵太后”的故事。
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。
公元前265年,秦国进攻赵国,攻取了三座城市。因为赵王新即位,便由赵太后执掌政事。赵国向齐国求救,齐国答复:“必须以赵公子长安君(赵太后的小儿子)为人质。”赵太后不肯,齐国也就不发救兵。赵国大臣一再劝谏太后,赵太后发怒了,说:“谁要再来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,我老婆子一定往他脸上吐口水!”
左师(官名)触龙求见太后,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进来。触龙小跑着进来坐下,道歉说:“老臣我的腿不灵便,很久没有来看望太后了,又担心太后身体有什么不舒服,所以还是希望来拜望太后。”
太后说:“老婆子我只能靠人推车来往了。”
触龙又问:“饭量减少了吗?”
太后说:“只是喝粥而已。”这时太后脸上不悦之色稍退去了些。
触龙说:“我的儿子舒祺,年岁最小,又不大成器,而我老了,私下里最怜爱他,希望能让他补个黑衣卫士的空缺去护卫王宫,这里,我冒昧不顾犯死罪的危险向您提出请求!”
太后说:“可以。他多大了?”
“15岁了,虽然还小,我还是希望在自己入土之前把他安排好。”
太后问:“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?”
触龙回答说:“比妇人还厉害呢!”
太后笑道:“还是妇人厉害。”
触龙却说:“我私下里觉得老太太您疼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小儿子长安君。”
太后说:“你错了!我疼爱燕后远不如爱长安君。”
触龙说:“父母疼爱子女,就要为他们作长远考虑。当初燕后出嫁时,您抓住她的手直掉眼泪,想到她嫁到那么远的燕国,心情十分悲伤。燕后去后,您不是不想她,但祭祀时您却祷告说:‘千万别让人送回来(送回娘家表示被休)!’这难道不是作长远考虑,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?”
太后点头说:“是的。”
触龙又说:“从现在上推到三代以前,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,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在位的?”
太后回答道:“没有了。”
触龙说:“这就是说,近的,灾祸殃及自身;远的,灾祸殃及子孙了。难道说君王那些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材?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,俸禄丰厚而无劳苦,又享有许多国家的宝器。如今您提高长安君的地位,封给他良田美地,又赐给他很多宝器,却不让他现在为国立功,一旦您去世,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?”
太后醒悟道:“好吧,随你去安排吧!”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准备一百乘车,去齐国作人质。
齐国随即发兵,秦国军队撤退了。
触龙说得对:“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”,父母疼爱子女,就要为他们作长远的考虑。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事,建功立业,长大才能担当国家之大任;如果只是一味呵护,百般怜爱孩子却舍不得使用他们,就会让他们“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”,“虽挟重器多也”却担不起任何责任,这样不就害了孩子吗?
所以,爱孩子,就要舍得用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