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孩子这条路,就像在漆黑里摸着石头过河。也正因为如此,家家才有难念的经。
一个刚出生的孩子,要是运气不好,很可能会摊上一个矛盾不断的家庭。孩子和父母之间,就像强扭的瓜,让彼此都筋疲力尽。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要如何改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著名的心理学作者尼娜·布朗,作为美国公认的资深教育学博士,她曾经凭借自己的经验,给无数濒临破碎边缘的家庭提供过帮助。
在出版了二十多本书之后,她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领悟。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,即便面对最自私,最自恋的父母,我们依然有办法避免父母的伤害,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,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人格。
接下来,我们一起走进《自私的父母》这本书,让我们走进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童年记忆,去抚平那些我们本以为早已忘记的创伤。
自恋型的父母,
很可能在无意识中伤害你
曾经有一份调查显示,86%的受访者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了负面影响,还有30%的人,谈及原生家庭的第一感受是冷漠,厌恶甚至痛苦。
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,但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家庭的孩子,却少之又少。
有这么一对父母,他们用电脑和游戏来代替陪伴孩子成长,用金钱和玩具来代替鼓励孩子,用工作的借口来逃避待在家里。孩子从未听到父母亲口说,他们有多爱孩子。
如果别人指责这对父母不懂如何照顾孩子,他们会反驳说,他们努力工作,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衣食无忧的未来。他们自家的孩子需要什么只有他们能懂,不需要外人来指手画脚。
这对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,就是破坏性自恋模式。
破坏性自恋模式的父母并不是因为太了解孩子,所以才如此自信的指挥着孩子的人生。
他们的自信来源于病态的自恋,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,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。而这种自恋,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孩子。
更可怕的是,一旦父母长期用这种自恋的态度对待孩子,孩子和父母最终就会形成亲职化关系。
什么叫亲职化关系呢?那就是当父母自恋到极致,会觉得孩子要对父母的幸福感负责。
孩子不但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,反而要不断牺牲感受,牺牲生活,以便照顾和安慰父母。
在这种情况下,父母非但没有尽到自己引导孩子的责任,甚至把自己的义务转嫁到孩子身上,
我们经常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看到的逼婚,催婚,就是亲职化关系会导致的典型后果。
有些父母以性命相逼,有些父母向孩子下达最后通牒,不带媳妇就再也别回来了。
这些父母有他们的一套逻辑,觉得身为自己的孩子,就必须要为他们年纪渐大的焦虑负责。成立新的家庭,产下孩子,将血统延续下去,是安慰他们年华渐老的唯一办法。
如果一个孩子长久处在亲职化关系中,受父母的持久负面影响也就越严重。
孩子总是在照顾别人的感受,放弃自己,于是他们也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,然后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。
实际上,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保持一个强壮的,有弹性的心理边界。让你与人感同身受的同时,也不会迷失自己。
不一定,我的父母就很自私,而且爱算计,但是我很善良,也很讲信用,很正直,只是信鸽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