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你想找孩子聊聊天:“宝贝,你过来一下”,孩子是一边答应着一边高高兴兴地跑过来,还是催了几遍后,才皱着眉不情不愿地过来。
第二种孩子心里想的是:这次我又做错了什么?他厌烦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他的“说教和批评”。一旦被爸妈“传召”,就下意识的反感。这样的孩子平日里就算遇到什么事,也不会主动和家长开展谈话。
在现代社会生活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价值存在,对他人的生活做到真正的“不评判 ”却是很难。
尤其是对“涉世未深”的孩子,我们总是不放心地,努力地去讲道理,直到疲乏不堪。
八岁的浩浩对他妈妈说:“为什么我每次问你一个小问题,你都要给我那么长的答案?”,他还对他的朋友说:“我妈很啰嗦,我如果什么都和她说,我就没时间玩了。”
咱们对孩子的长篇大论,通常都是一个人的“独角戏”,说的再激动,对方无动于衷,有时候真心怀疑是跟一面墙在对话。
往往孩子只听到这层意思“我妈同意”,通常情况下是“不同意我干这件事”,之后思想就开小差,去神游太虚了。
说教和批评,让孩子和父母的对话方式,像“开在平行线上的两辆列车”,永远不会有交集。